抗战见证者——贵州关岭的“盘江钢桥”

图片ID: 5238770
图片尺寸: 2592*3872
图片大小: 473.00 KB

上传时间: 2009-04-23 00:00:00
图片说明: 当年部队居住的桥头碉堡

总说明:

    2009年4月19日,在贵州省关岭县和晴隆县交界处,一架全身锈迹的钢桥,横亘在汹涌的北盘江两岸。这座中美两国为抗战共同修建的桥梁,经过战争洗礼,于1985年被弃用。它象一个退伍的老兵,苍老的身躯一直坚守在战斗阵地,以历史见证者的身份,向途经大桥的人们,细述那些被炮火浸染的峥嵘岁月。

    半年修建“盘江锁匙”

    1941年,北盘江畔的关岭县新铺镇的人们突然听到了,半空中飞机轰鸣的声音。年仅12岁的唐正义,惊恐地抬头仰望,看见数架象怪兽一样的飞机,沿着北盘江上游顺江而下,飞越新铺镇后投下了大量炸弹。这名少年后来得知,离家7公里外的盘江铁索桥被日机炸毁。

    4月18日,时逢新铺镇赶集,已经81岁高龄的唐正义,敞着衬衫,露出嶙峋的胸膛,回忆68年前的恐怖情景。激动处,唐举起了右手指着高空,讲解飞机来袭时的情景。

    中国二战史研究会会员、晴隆县文管所所长陈亚林介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当年的援华美国物资、部队,需要通过滇缅公路、中印公路、驼峰航线运到中国昆明,之后通过滇黔公路、川黔公路运往重庆,再由当时的重庆政府分发各地。这条由美国驻中国战区总参谋长史迪威将军力挺修建的运输生命线,被后人称为“史迪威公路”。

    当天被炸毁的桥,这是这条抗战运输线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当时,在沿江两岸公路上,运送援华物资的美军大十轮卡军车阻塞长达10多公里。国民党政府只能采用紧急手段,把所有沿江的船只征集起来,铺设了很厚的木板、门板,做成浮桥,勉强把运送物资的军车运转起来。
后来在国民党政府和美国驻中国战区总参谋长史迪威将军的督促下,美军派出工程专家和工兵,在当地民工的配合下,从越南法国人处购得钢材,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在北盘江上铁索桥原址上,建成了这座“二战钢桥”。这座重生的钢桥,距离“24道拐”20多公里,将一段历史凝固在冰凉的钢梁上。

    随着贵州公路线路的发展改变,钢桥被弃用。仅作为二战的重要文物,被当地部门保留。 

    高鼻子情缘

    陈亚林说,在钢桥建好的两年间,日本飞机共63架次轰炸盘江桥,投弹228枚。“这座桥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这座桥世称“滇黔锁钥”,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明代监军副使朱家民仿始建盘江铁索桥,明清两代,均高度重视这座桥梁的战略意义。至

声明:凡带有“人民图片”字样图片,系版权图片,受法律保护,使用(含转载)需付费,欢迎致电购买:010-65363639或021-63519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