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ID:
4017999
图片尺寸:
1431*2200
图片大小:
536.00
KB
上传时间:
2006-11-21 00:00:00
图片说明:
泉州开元寺西塔塔梁附近的断裂石梁,檐角处由于常年潮湿已长满苔藓。
总说明:
由于历时长久、地质灾害、内外应力变化、台风、污染、腐蚀风化等多方面影响,目前福建泉州开元寺内的东、西两座石塔的外塔墙和塔墙上的石刻像已经呈现片状脱落、层状脱落、鳞片状脱落、空鼓、起翘等现象,部分塔墙还出现大的裂缝。西塔内塔壁和房檐上由于长期渗水和潮湿,有些角落已经长起了苔藓、地衣、藻类等。塔心柱和外墙之间的通梁普遍存在支点区域的全截面断裂。近日,有关部门将对其进行整修,整修后的泉州东西塔将在双塔塔体外设立保护栏,游客及非相关人员不得靠近。 泉州开元寺东西塔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最为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全国现存最高的石塔,塔每层的门龛两旁有武士、天王、金刚、罗汉等浮雕像。1982年,开元寺东、西塔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东塔名“镇国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师才易砖为石,后由法权法师,天锡法师继造,前后经十年才完工。东塔通高48.24米。东塔已于 1997年人选全国四大名塔邮票。西塔名仁寿塔,五代梁贞明三年(公元 917年)王审知由福州泛海运木来泉州建此塔,初名“无量寿塔”。北宋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易木为砖,至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 1237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西塔通高44.06米,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唯男性有须观音及猴行者浮雕引起游客与学者的广泛兴趣。 据了解,泉州开元寺为福建省内最大的寺庙,占地面积78000 平方米。其规模宏大,构筑壮观,景色优美,曾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开元寺初名“莲花寺“,后改为“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