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红宁独行万里长江之十七:东进序曲苏中响

图片ID: 3848122
图片尺寸: 1038*2226
图片大小: 524.00 KB

上传时间: 2006-07-07 00:00:00
图片说明: 5月14日,练红宁在泰州东进馆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入党积极分子讲重走长征路的故事。

总说明:

    江苏省泰州市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之称,有着2100多年悠久的历史文化。由于古代的长江口在镇江、扬州之间,向东呈大喇叭口,8000年前的泰州地区如同现在的长江口,呈现一片汪洋。随着泥沙的沉积,逐渐出现了沙洲、浅滩,并在长江北岸的泰州至海安一线形成一条长达数十公里的沙嘴,如同今天长江口的长兴岛、横沙岛一样。又过了三四千年,扬州、宜陵至泰州连成一片,形成了最早的长江三角洲。受淮河南岸的影响和黄河夺淮入海的因素,长江北岸出现了许多湖泊和陆地,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水网式里下河平原,一直到靖江围着孤山成陆,奠定了今天泰州的水乡之称。泰州春秋属吴、越,汉置海陵县,西汉时吴王刘濞设“海陵仓”,唐改称吴陵,五代置泰州,五代南唐和宋均于此设海陵监;明设盐运使分司,管理淮南盐业生产和运输,1912年改称泰县。1949年重设泰州市,后泰州与泰县几度分合。直到1996年泰州从扬州分出升格为地级省辖市后,管辖海陵、高港两区和姜堰、兴化、泰兴、靖江四个县级市,使泰州的发展进入了崭新的时代。
    冒雨离开黄桥的练红宁,途经海安瞻仰了七战七捷纪念馆和青墩遗址。2006年5月13日上午赶到泰州东部的姜堰市区。姜堰古称罗塘,由“姜氏父子筑坝拦水”而得名。1985年11月2日练红宁就是从姜堰市(原泰县)第一招待所穿上军装走进绿色军营的。在姜堰,练红宁专门拜见了新四军老战士、83岁的原泰县县长宋春霞老人,将长江行等情况向宋老作了汇报,宋老希望练红宁通过自己的努力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华夏文明,让“三长”(长江、长城、长征)精神激发出建设小康振兴中华的时代动力,永做新时代的红军传人。20年弹指一挥间,姜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小县城已经长成了市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生活设施日新月异。老县长饶有兴致地带练红宁逛姜堰市区,两代人共祝祖国富强,人民幸福,家乡发展。
    位于姜堰南大街、运盐河西北畔的曲江楼是当年陈毅谈判的旧址,始建于1840年左右的曲江楼,原先为官庄人凌氏开设的曲江旅馆。民国初年,由姜堰人丁氏改营新交通旅馆与咏亭茶馆。因其位于姜堰坝口西去的通扬河(也即亦称汉代吴王刘濞开凿的运盐河)向南拐弯处,得名曲江楼。曲江楼占地826平方米,前后两进,上下两层,走马回廊式徽派风格。1940年9月14日至30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驻扎姜堰,陈毅下榻此楼,主持召开苏北八县军民代表会议,“联李(李明扬)

声明:凡带有“人民图片”字样图片,系版权图片,受法律保护,使用(含转载)需付费,欢迎致电购买:010-65363639或021-63519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