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ID:
3354491
图片尺寸:
2048*1536
图片大小:
510.00
KB
上传时间:
2005-02-01 00:00:00
图片说明:
光岳楼主楼全系木质结构,但能历经600年的风雨而完好地保存下来,除其建筑方面的原因外,也是数代人悉心保护和维护的结果。
总说明:
光岳楼位于山东聊城故城中央。高楼凌空,巍峨壮丽,气势非凡,为鲁西一大名胜。它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当时,东昌卫守御指挥佥事陈镛在重修城垣时,为“严更漏,窥敌望远”,利用剩余木料建造而成。故始称“余木楼”,后亦称“鼓楼”、“东昌楼”。 明弘治九年(1496年),考功员外郎李赞到聊城,见此楼高壮极目,天下所无,但及今百年,尚寞落无名,因与当时东昌府太守金天锡商定,命名“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该楼是一座由宋元向明清过渡的代表建筑,系我国现存明代楼阁中最大的一座。在形式上它承袭宋、元楼阁遗制,结构上继承了唐、宋时代的传统风格,同时和明初其他建筑也有若干相似之处,开“官式”建筑先河。为四重檐歇山十字脊楼阁,由楼基和4层主楼组成,总高33米。楼基为砖石砌成的方形高台,占地1236平方米,边长34.5米,向上渐有收分,垂直高度9米,由交叉相通的4个半圆拱门和直通主楼的50多级台阶组成。主楼为全木结构,四面斗拱飞檐,因有回廊相通。全楼有112个台阶、192根金柱、200余斗拱。楼内匾、联、题、刻琳琅满目,块块题咏刻石精工镶嵌,其中尤以清康熙帝御笔“神光钟暎”匾,乾隆帝诗刻,清状元傅以渐、邓钟岳手迹,郭沫若、丰子恺匾额、楹联至为珍贵。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岳楼是聊城文明古老的象征,当地人民对光岳楼有很特殊的感情,每逢“九九”重阳节、新春佳节,城乡人民便扶老携幼,来登临这座“盖在半空里”的楼阁,以饱览鲁西平原特有的景色。极目远眺,中原风光历历在目;俯视环顾,城廓河湖,交织如画。封建科举时代,本地凡中了秀才、举人、进士、状元的人,都要登上光岳楼告祭“文昌帝君”。那些衣锦还乡的卿相更喜登临光岳楼,临风把酒,怀古抒情。不仅当地人喜爱光岳楼,外地游客也多为其雄伟的身姿所吸引。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沿河过往的帝王将相,文人学士多都登临此楼,凭栏咏月,作诗赋词。仅《东昌府志》、《聊城县志》及现存碑刻中就记载了120篇咏赞光岳楼的诗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光岳楼受到国家高度重视。罗哲文、陈从周、郑孝燮、祁英涛等古建专家多次来聊考察,给予很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