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蚌埠:探源“禹会诸侯”之谜

图片ID: 2833759
图片尺寸: 2832*4256
图片大小: 1896.00 KB

上传时间: 2013-12-22 00:00:00
图片说明: 12月21日,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严文明在首次举办的禹会村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展上查看出土器物。

总说明:

12月21日至22日,由中国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安徽省文化厅、蚌埠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禹会村遗址与淮河流域文明研讨会在安徽蚌埠举行,严文明、李伯谦、王巍等著名考古学界泰斗级大师齐聚安徽蚌埠,围绕禹会遗址的年代、祭坛的性质等内容做深入分析,从考古学角度探索淮河中游地区是否为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揭示距今4000年前一段史实的文化现象,从而推进对大禹治水、禹会涂山等古史传说的考证工作。同时,根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禹墟五次发掘成果编撰的《蚌埠禹会村》考古发掘报告在研讨会上首发。

据了解,禹会村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淮河中游地区确立的唯一研究课题,经过2006年的试掘、2007年至2011年的5次规模性发掘,揭露面积8000多平方米。全面揭露出一处面积为2500多平方米的大型祭祀台基以及大型祭祀沟、祭祀坑和大型简易式工棚建筑等,并出土了大量相同时期且具有不同地区考古学文化特点的陶器。在遗址核心区域夯土台西侧灰沟里发现的一块带有龙形图案的陶片,龙首、龙身、龙爪清晰可见。这也是禹墟发掘以来首次发现带有龙饰的陶片,在龙山时期出土文物中相当罕见,特别是在淮河流域绝无仅有。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吉怀介绍,禹会村遗址中经过人工堆筑铺垫的大型祭祀台基、专属的祭祀通道、不同类型的祭祀坑、简易式工棚建筑和特征明显的祭祀器具等,对考证具有地域之争的涂山地望、解读“大禹治水”传说、揭开“禹会诸侯”之谜提供了可考资料,证实了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起源地之一。

声明:凡带有“人民图片”字样图片,系版权图片,受法律保护,使用(含转载)需付费,欢迎致电购买:010-65363639或021-63519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