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ID:
9208430
图片尺寸:
3712*5568
图片大小:
2798.00
KB
上传时间:
2020-05-12 22:13:23
图片说明:
2020年5月12日,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南庙镇南庙村扫把厂,张家秋在查看棕丝扫帚的制作情况。
总说明:
今年55岁的张家秋是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天台镇上坊村人。8年前,在外地打工时遭遇意外,全身90%的面积被烧伤,导致二级伤残,双手功能受损,双脚严重变形,右眼烧伤不能见强光。 为了治疗,他卧床三年,家里欠下10多万元债务,生活陷入了困难。张家秋一度有轻生的念头。好在有妻子的悉心照顾和当地政府、好心人的帮助鼓励,他才逐渐找回了活下去的信心。 2014年,张家秋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下半年,病情好转的他便开始寻找发展商机。一天,他拄着拐杖在村头进行康复训练的时候遇到一位前来收购棕丝的湖南客商,得知客商要把棕丝运回去做扫把,他看到了机会,“既然原材料都是本地的,人家能做,我何不试试,起码能赚点养家糊口的钱。” 张家秋和客商约定,请对方再来时带一把做好扫把给自己琢磨。半个月后,客商如期而至,带来了他要的扫把。拿到样品后,张家秋就开始模仿制作。在他看来,扫把制作很简单,但将扫把拆掉后,才发现自己怎么也扎不回原来的样子。 为了学习扫把制作技术,张家秋拄着拐杖辗转多地,甚至去湖南找了那家扫把厂的客商。经过不断摸索虚心求教,他终于学会了制作棕丝扫帚、竹枝扫把、布条扫把等各种扫把的技术活,还带领乡亲们一起扎扫把。在袁州区残联的帮助下,他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建起了扫把加工厂。帮扶干部还带着张家秋去各中小学、环卫部门等单位上门推销扫把。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家秋接到的第一笔生意是1000把扫把。此后,他的扫把渐渐有了名气,销量也越来越好。2016年,扫把厂销售了2万把扫把,收入达7万多元。当年张家秋家顺利脱贫。 经过几年发展,张家秋的扫把产业越做越大,他就把生产车间搬到毛竹资源更丰富的南庙镇南庙村,跟他一起过来的还有6位老员工,其中5位是残疾人。后来,他又请了20多个工人,其中一半都是贫困户和残疾人。 如今,这些由贫困户、残疾人生产的扫把在宜春市大街小巷、中小学随处可见,甚至销往南昌、上饶等地。2019年,扫把厂销售收入近50万元。这一年,张家秋家被评为全市脱贫示范户,他的扫把厂也被评为残疾人加工业阳光助残创业就业示范基地。 “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和那些帮助我的人,才有今天的成就。我要靠自己的双手继续奋斗,把小扫把做成大产业,带动更多贫困群众脱贫增收,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张家秋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