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ID:
6514514
图片尺寸:
2184*1454
图片大小:
1475.00
KB
上传时间:
2016-07-05 10:39:04
图片说明:
2016年7月1日,维修工人在对安徽省太和县文庙大成殿进行修缮。
总说明:
2016年7月1日,维修工人在对安徽省太和县文庙大成殿进行修缮。 为更好的保护这座古建筑,近日,安徽省太和县再次对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进行修缮,此次修缮工程大致分为大成殿修缮、附属建筑维修及美化工程两部分,预计今年9月1日前修缮工作可以结束并投入使用。 据了解,太和文庙是皖北地区独存的一座元末明初建筑,具有很高的史学和艺术价值,1986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太和县委、县政府开始对文庙大成殿进行落架大修。1992年,文庙一期修复工程竣工验收,新建和修复了大门、泮池、泮桥、月台、大成殿。大成殿为单檐竭山顶宫殿式建筑,阔五楹、深三间,黄色琉璃瓦,殿内宽敞明亮。2009年,文庙二期修复工程工程竣工验收,并逐步投入使用。二期工程历时两年,总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新建和修复了尊经阁、东西厢房、廊房、围墙等。二期工程整体建筑与文庙广场、太和公园有机的连为一体。 据介绍,历史上太和县文人辈出,与太和长期以来“尊儒重学”是分不开的,而文庙正是太和县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文庙作为祭祀孔子的一个场所,其实也是过去官学的学堂。明清两代,学童首先得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方算正式学生。如果中了“秀才”,就要绕泮池三周,而后举行谢师宴;中了“举人”,则搭一灯笼桥,从桥上走过,取“登龙门”谐音之意。学子们把泮池称为“学海”,勉励自己苦读。“太和县文化兴盛,教学事业蓬勃发展,书画艺术闻名全国,均与千年来尊儒重学之风一脉相传。”太和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认为,保护好太和文庙,对于传载传统文明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太和文庙的文化历史内涵,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展现无穷魅力。